中国政策专家库

China Policy Expert Database

重在创造大学生下乡创业的条件

打印    分享

一、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的现实意义

本届论坛与上两届相比,有一个不同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美国发端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大量实体经济受到影响,进而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不例外。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 611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近 200万,共有 800万等待就业。昀近国务院提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倡导和着力拓宽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途径,对解决 800万人就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就当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土离乡,加入了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行列,总体上约为 1.3亿,受金融危机影响暂时回流近 2000万,还有 1个多亿。与此同时,近几年大学生下乡勃然兴起,据《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称,到 2008年底,仅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就有 13万以上。再加上到农村自主创业的和支农支教的大学生,就更多了。由此使我国人力资源布局上出现了一幅令人欣喜的新景象: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双向流动,构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大趋势。

农民工进城,是把农村普通劳动者输入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行列;大学生下乡,是把具有现代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输入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行列。这两者优势互补,实现城乡双赢,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 设。尤其是农村,富余的是普通劳动者,奇缺的是具有现代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下乡,有利于整合农村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在实践中把大学生锻炼成治国安邦的管理人才和各种技术专才,有的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昀近中央召开的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重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这给大学生指明了成长的方向。

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困难,同时也带来了有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机会。有远见的农村领导者、工作者,应抓住这个机遇,热烈欢迎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就业创业成功,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二、拓宽大学生下乡就业创业的途径

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为农村输入大量具有现代知识的大学生,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乃至实现全国现代化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拓宽大学生下乡就业创业的途径。

第一,要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规定,“着力拓宽农村干部来源,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国有村委会的行政村 61万多个,一村一名大学生,就可以安排 61万多名大学生。北京市已经实现一村 2名大学生的计划,一名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一名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如果都能做到北京市的标准,全国将能安排 100多万大学生。这是一个很可观的人才工程。在当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昀好先尽快实施中央既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在已经到任 13万,还可以新安排近 50万人。

第二,大力倡导和扶持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这条路子比较宽,容量更大。不少先行者已经创业成功,做出了榜样。

据《人民日报》报道:重庆市云阳县杨大可,大学毕业后和同是大学生的女友一起回乡,承包 200亩荒山种植水晶梨获得成功, 2004年果园纯收入达到 10万元。接着又创建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以“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的形式与附近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大规模发展水晶梨产业。不久,入社农户达到 245户,种植面积 1.1万亩,每年为农民增收 1000多万元。杨大可荣获“ 2006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陕西杨陵西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的燕君芳,到农村发展养猪,八年时间,从饲养到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创办起陕西杨陵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并以“公司 +农户”的方式带动 3100多户农家发展养猪事业。

像杨大可、燕君芳这样勇于到农村创业,而且事业有成的大学生,各地都有。我们应当总结表彰他们的成就和经验,组织他们向应届毕业生宣讲他们的成功之路,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据有关方面介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占 40%,我国仅占 0.3%,与他们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还可以考虑选拔一批学有专长的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农林技术推广站工作。乡镇技术推广站是把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的关键环节,是引领农业、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岗位,可是长期以来这里缺少高校毕业的人才,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个机构的职能。如果一个站选聘二三名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分别充任农业、林业、畜牧业技术员,基层技术推广站将现勃勃生机。全国有 4万个乡镇,每个乡镇技术推广站安排 2— 3名大学生,就可以增加 8万—12万毕业生就业,为了农业现代化,国家财政增加这笔支出是值得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有搞村社管理的,有自主创业发展经济的,有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技术服务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三位一体发展农村经济的合力,为乡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现在举办的这个论坛,可否考虑扩大它的内涵,除了有大学生“村官”参加以外,可以吸收自主创业的、技术服务的大学生参加,共同为乡村发展进行有机的广泛交流。

三、重在创造大学生下乡就业创业的条件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依一定的条件为转移。大学生能不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应力戒空谈,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

现在各省市对大学生下乡当“村官”都做出了一些政策性规定,包括薪酬待遇、工作安排、生活条件,以及未来考公务员、研究生的优惠政策等。这些规定如果做得合情合理,使他们既看到现在,又看到未来,就为他们创造了“下得去、待得住”的条件。我们应当把各省有关这个方面的规定搜集起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长效制度。

下得去、待得住”以后,如何做到“干得好”,更需要条件。

在当今依法治国的方针下,要学会依法治村,这就要学习掌握村民自治法以及其他有关农村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应当以此为内容编辑出版一本《农村工作手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书本老师”。大学生文化水准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强,掌握了依法治村的武器,就占领了治村的高地,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所以说,新农村的“新”字,实质上就是新在现代化,即把贫困落后的传统农村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农村。这是农村的基本任务,是大学生下乡就业创业的历史使命。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建设新农村几乎样样都是要花钱的,钱从哪里来?固然有国家的扶持,社会的帮助,但毕竟农村和农户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已经脱贫致富的村、率先实现了现代化的村,就是榜样,就是“导师”,要向他们学习。

再一个办法,是向专家学习。河南省漯河市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成立了由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组建的大学生技术培训专家服务团,采取集中授课、电化教育、现场指导等方式,全方位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科技服务。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各地借鉴。

还有一个办法,是大学生相互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大学生在工作中和创业中,相互交流,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漯河市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大学生“村官”网站、开辟网上论坛,为大学生搭建起了一个交流经验、传递信息、化解困惑、共同提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提倡。

还有一个办法,是向母校老师请教。母校是离校大学生的知识后盾,各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支持毕业生创业。 4月 9日《光明日报》报道:苏州科技学院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站,为大学生“村官”返校“充电”搭建了新平台。这种做法很好,值得仿效。

以上说的“书本老师”、榜样导师、专家老师、互为老师、母校老师,可以给方向、给思路、给办法、给知识、给经验。可是,真正创起业来还需要解决资金问题。《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称,大学生“村官”反映工作面临的昀大障碍是缺乏资金。漯河市依托财政、金融等渠道筹措资金 200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其他不少地方也有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值得肯定。为了拓宽资金渠道,还可以考虑,建议国家设立大学生创业贴息贷款,或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由政府财政贴息。同时,建议在一定时期内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减免税费。工商登记注册方面亦应适当照顾。上海市规定大学生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大受欢迎,帮助大学生打开了自主创业的大门。总之,要以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带动社会就业。

大批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创业以后,各级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设立一定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加强指导和管理十分必要,是大学生下乡就业创业昀重要的条件。《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称, 2008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中, 49%的大学生回答对“村官”管理机构“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它反映了大学生对加强指导和管理的强烈要求。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河南省漯河市、平顶山市,在市、县两级都设立了大学生“村官”领导小组办公室,做了很多工作。随着各地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再加上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工作会越做越好。各方面把工作做好了,使下乡的大学生一个个创业成功,一个个成长起来,那么,这个下乡的大学生群体,将成为我国新世纪干部的源泉、企业家的摇篮。

(节选自《大变革中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韩旭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