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专家库

China Policy Expert Database

一幅“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画卷

打印    分享

中国言实出版社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策划出版了一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第一本,《中国铁路40年(1978-2018)》正式出版了。通读之后,颇有感慨。

这本书是中国铁路40年辉煌历程的全程纪实;

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历史小结;

是中国铁路改革开放的真实记录;

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铁路版;

更是一幅“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画卷。

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既是目标也是传统

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鲜明提出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任务。提出,全国铁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思想自觉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发扬光荣传统,担当历史使命。

2018年是中国铁路明确提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起步之年。但是,作为中国铁路的光荣传统,实际上,中国铁路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秉承着、践行着、担当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对此,《中国铁路40年》这本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进行了生动的历史再现。

交通是国家的战略基础产业,铁路更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先行官。要想富,修铁路。没有交通业、没有铁路的大发展,经济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中国高铁的发展实践证明,速度改变中国,交通改变世界。

铁路的发展,铁路的先行,有两个路径:一是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二是对既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挖潜扩能,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路径。中国铁路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在《中国铁路40年》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气势恢宏的铁路建设篇章。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铁路建设“三大战役”拉开序幕,“八五”迎来铁路建设的春天,接着是跨世纪铁路建设大会战,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近七成。中国铁路展现出享誉世界的“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打造出金色的国家名片。

中国铁路在建设高潮迭起的同时,另一条挖潜扩能的战场也是异彩纷呈。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历时十年,实施了六次大提速,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既有线(这里主要指已经运营的铁路)开展大规模提速改造、实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创新之路。

六次大提速,还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前奏曲。国际铁路联盟曾定义高速铁路为: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其设计时速达到200公里,或新建铁路线设计时速达到250公里以上的铁路。六次大提速后中国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既有线改造延展里程达6451公里。如果这样定义的话,这6451公里铁路,也算是中国最早的“高速铁路”了。对此,《中国铁路40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最绚彩的篇章,当属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国铁路40年》对此进行了专章描写。2017年9月21日,随着中国铁路新的列车运行图实施,“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上,实现350公里世界最高时速商业运营。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至2017年底,中国高铁线路基本形成四纵四横骨干网,运营里程已突破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总体技术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部分领域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高速铁路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起,列入中国五大创新工程之一。

目前,中国已经登上了世界高铁发展集大成者的最高舞台,成为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旅行速度最高、在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高速铁路桥隧、路基等轨下土建工程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轨道结构技术同样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速动车组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速铁路的总体设计、施工、运营、快速建设技术,从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先进五大指标进行对比,总体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铁路40年》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令国人振奋的中国故事。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长春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时说,如今高铁已是国家的一张靓丽名片。

《中国铁路40年》还为我们细诉了“天路故事”。青藏铁路,在过去的40年的历史中,是“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另一颗璀璨明珠。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长1142公里,其中84%的线路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工程于2001年6月28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施工中,铁路建设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奋力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十万筑路大军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奋战五年,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

200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说,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壮举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铁路重大装备,被誉为大国重器,是“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中国铁路40年》也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大功率重载机车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高铁的动车组,已是公认的世界级产品。中国的机车车辆产品,已成为中国产品“走出去”的领头羊。

从新中国成立至2017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累计开发蒸汽机车20余种、内燃机车150多种、电力机车50多种、客车600多种、货车400多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升级换代,为中国铁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装备,为推进中国铁路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40年的发展壮大,使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具有规模强大、系统完善、成龙配套、集中统一的特性。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合并之后的中国中车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之一,排名世界第三,是民族工业的骄傲!

读完《中国铁路40年》后,让我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铁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画卷的艺术特点

《中国铁路40年》是一幅“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画卷,它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特点。

《中国铁路40年》第一个特点是弘扬主旋律,讲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新闻工作者和作家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铁路40年》正是“中国故事”的铁路版。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到“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的创造伟力喝彩”,让人感到温暖、振奋,尤其是在回顾2017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时指出“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铁路工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对铁路系统干部职工奋斗出彩的充分肯定。

《中国铁路40年》卷首引言的标题就是:“复兴号驰骋新时代”,气势恢宏,主旋律高扬。全书31万字,这条主旋律贯穿其中。它题材重大,故事生动。描写的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铁路职工,既有宏观大视野,又有细致小故事。如习近平主席对铁路工作的关怀,数次考察铁路工作,与铁路职工亲切对话交谈。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铁路总公司机关,与机关干部共话铁路机构改革。可以说,历史事件重大,人物可敬可爱,是该书的一大看点。

纵观全书,给读者的感觉是大而有序,全而不散。中国铁路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辉煌,高铁、重载运输、青藏铁路、六次大提速、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宏大而复杂,时间、空间上跨度很大,很难把握。但《中国铁路40年》抓主要矛盾,高度概括,高度提炼,用九个篇章就简洁凝练地叙述清楚了,这不能不说是该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铁路40年》第二个特点是:将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变为通俗易懂。虽然书中涉及到众多铁路专业,如重载牵引的同步控制、信息化、大功率机车等,但通俗易懂。路内路外的人,都能看明白。作者在后记中曾说,他在自己的论著《新闻采写纵横》中提出了通用写作三原则:为什么?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中国铁路40年》就是“三原则”的“以身作则”之作,每章每节,都将事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说清楚了。如重载运输一章,第一节是世界江湖与中国现状;第二节是介绍重载运输三大硬件:专用重载铁路、大功率机车、重载车辆;第三节是重载成套技术与应用。其中有历史、有数据、有故事,读者轻松地就看完了,并且明白了重载运输是怎么回事。

第三个特点,就是《中国铁路40年》既是历史史志类的读物,书中有大量权威的论断和数据,具有很高的资料性、史志性,可作为研究铁路的专家学者参考之用。同时《中国铁路40年》又具有相当的文学性,是一部3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书中有巧妙的构思、有曲折的故事、有生动的人物,可读性很强。

第四个特点是全书结构匀称、合理、顺畅;文字干净简洁又生动有趣,富有哲理。如结构设计按时间顺序,可分为:1978年改革开放的铁路建设高潮、铁路装备的跨越发展、重载运输、六次大提速、青藏铁路、高铁成长记、体制改革、中国铁路“走出去”、钢轨上的“丝绸之路”几个版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合理。文字干净简洁生动是作者的一贯风格,作者擅长报告文学写作,同时又写杂文等议论文章,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文句之美。

第五个特点是作者的三重角色成就此书。作者才铁军有30年的职业记者经历,写了大量新闻作品;作者是纪实文学作家,现任中国作协所属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有9部纪实文学著作;作者又有几年的铁路史志工作经历,熟悉铁路历史,掌握大量史实、数据。作者的这三重角色,是他写作此书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最后,我衷心希望广大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写出更多更好的反映铁路工作和生活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为我国铁路文化自信增光添彩!

(作者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

(来源:中国政策研究网)

用户评论: